崔一平,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Fellow。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副主席,中国照明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光学学会理事长,江苏省照明学会理事长,《Journal of Nonlinear Optical Physics and Materials》和《光学学报》编委。 他长期从事光电材料与光子集成技术的科研工作。相继开展了微纳光子材料与器件、集成光子器件与技术、等离子激元机制与应用、非线性光学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863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数十项,同时在光子集成研究领域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防重大与重点项目。在JACS,Small,Nanoscale, Opt. Lett.,Phys. Rev.B,Chem. Mater., Biosensor and Bioelectr., Appl. Phys. Lett.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被同行他引4000余篇次。参加编写了《激光物理》、《强光光学及其应用》、《Physics of Nonlinear Optics》等著作的编著。 |
|
张家雨,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先发现光学镜面能对半导体量子点的荧光进行明显的调制,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在其MRS Bulletin的Research/Researchers 栏目上介绍了这一工作。首次实验证实光子晶体能对其中的发光体荧光有调制效应,该项成果被美国光学学会(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收录在Optics in 2003。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部省级项目。研究方向为:(1)半导体纳米材料和薄膜;(2)光子晶体等新型光学材料;(3)有机发光材料及其显示器件。 |
|
张雄,加拿大籍,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80年以江西省理科高考总分第四名(其中物理99分)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同时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1987年获得日本政府文部省(教育部)奖学金,并一举考入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应用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6年在日本奥林巴斯(Olympus)株式会社任主管工程师,1996至2000年,以李光耀杰出博士后身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工程系任高级研究员,2000至2003年在美国硅谷高科技公司Nova Crystals Inc.任高级工程师,2004至2006年在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物理系MOCVD研究中心任研究科学家,2006至2008年回国任无锡蓝星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2009年2月起任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自1987年10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应用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起,一直从事以砷化镓,磷化铟和氮化镓等为基础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MOCVD外延生长和相关光电子器件,如LED,光调制器,面发光激光器(VCSEL)和异质结双极晶体管(HBT)制备技术的研发工作。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有:发表在Appl. Phys. Lett., Opt. Express, J. Appl. Phys., J. Crystal Growth, IEEE J. Quantum Electron.等国际一流刊物上的英文SCI论文100余篇;英文学术专著2部;美国授权专利2项,新加坡授权专利1项,日本专利7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3项。荣获日本政府文部省国费留学生奖学金,新加坡李光耀博士后奖学金(全新加坡每年仅四人获此殊荣),日本奥林巴斯公司最高荣誉奖—社长奖,2007年被授予江苏省首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奖,2009年获江苏省政府“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2015年和2021年分别获得江苏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现任教育部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
|
王著元, 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者,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2001年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5年以博士后身份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大学从事生物光电传感领域的研究。2006年被聘为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11年被聘为教授,博导。 近年来围绕微纳光学探针及其在光电传感中的应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在J. Am. Chem. Soc.、Small、Scientific Report、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等国际杂志上发 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10余篇,他引1300余篇次。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并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担任J. Am. Chem. Soc.、Angrew. Chem. Int. Ed.、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期刊的审稿人和Current Advance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期刊编委。 |
|
顾兵,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于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于南京大学光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至2011年多次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合作研究。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就职于南京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2012年5月起入职东南大学先进光子学中心。 主要从事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应用研究,开展矢量光场与非线性介质相互作用、新型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机理、超快光学非线性表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和教育部人才计划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英文专著1章节。在Appl. Phys. Lett.、Opt. Lett.和Opt. Express等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3.0以上的论文20篇,第一作者论文30余篇,15篇论文被Virtual Journal of Ultrafast Science转载报道)。论文被Science和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论文他引400余次。 SCI论文见Research ID: http://www.researcherid.com/rid/F-1525-2010 |
|
恽斌峰,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江苏省光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委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 2001年获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子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06年于东南大学获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留校至今,研究方向为光通信与光子集成技术,并于2011年~2012年在美国CREOL光学中心任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2016年获得“江苏青年光学科技奖”。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预研项目3项,预研基金1项、科技创新特区项目1项。作为骨干研发人员参完成973项目子课题1项、创新项目1项、预研项目1项、预研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成功研制了聚合物、PLZT陶瓷、SOI和氮化硅高性能光开关及阵列芯片、可重构微波光子带阻滤波器及阵列芯片、高精度波束形成芯片等。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并在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ACS Photonics等国际知名光学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被引用1000余次。 发表论文详见: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Binfeng_Yun |
|
朱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于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光学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获硕士学位,2006年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物理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做访问教授,2015年至今任东南大学教授。 她长期从事以光谱学技术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研究工作,如微纳材料与器件、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和生物光子学等。目前正在开展激光光谱技术与微流控技术相结合进行生物大分子动力学过程的研究,痕量污染物检测;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增强的光催化产氢/CO2转化/有机污染物降解;并发展新型微流控芯片在在线传感/检测方面的应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多个项目,在J. Am. Chem. Soc., Anal. Chem., J. Phys. Chem. B, RSC Adv., Mater. Lett., Chinese Phys. Lett.,《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已授权发明专利6项。 |
|
王春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2003年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3-2008年就读于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2008年就职于东南大学;2012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1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13年入选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主要从事光电功能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在检测、太阳能电池及LED领域的应用研究。在Adv. Funct. Mater.、Chem. Mater.、J. Mater. Chem. A等学术杂志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及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 |
|
胡国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市光子学与激光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999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9年在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年6月至今在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0年被聘为东南大学副教授,2017年被聘为东南大学教授。 目前主要从事高性能集成光子器件、微波光子器件及其在光通信/光互连、光传感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主持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在内的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研制出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波导光开关阵列、多通道密集波分复用器、波束形成/控制网络集成芯片、任意波形产生芯片、集成化传感芯片等。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EEE JLT、 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等光学领域著名期刊发表论文被SCI收录9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13项。指导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2人,其中22人已获得硕士学位。2016年度当选为第六届东南大学“十佳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 |
|
吕昌贵,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至2000年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读本科,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 2000年至2005年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物理电子学。 2003年至2004年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以研究学者身份从事非线性光学方面的研究。 2005年9月至今留任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9-2011年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纳米光子学方面的研究。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光子器件及其在传感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以及非线性光学的应用研究。研究工作得到了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支撑,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总装十二五预研项目、预研基金、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等,并在Nature、Appl. Phys. Lett.、Phys. Rev. A、J. Opt. Soc. Am. B、IEEE J. Lightwave Technol. 等一系列杂志上发表。 |
|
徐淑宏,博士,副研究员、硕导。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3年6月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6年6月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硕士学位,专业是物理化学; 2013年6月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专业是光学工程; 2013年6月就职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光子学中心。 曾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全国”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等。 2020年获得江苏省光学青年科技奖。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点的光学调控及在LED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 Mater.、J. Mater. Chem.、J. Phys. Chem. C等国际著名刊物上。 |
|
芮光浩,博士,副教授、硕导。入选“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 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美国戴顿大学,博士后 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美国戴顿大学电光系,博士阶段联合培养,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博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 他长期从事矢量光场、纳米光子学、表面等离子体亚波长光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的研究重点为矢量光场与金属微纳结构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的研究,对于光镊、集成光子电路和光学成像工具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在Sci. Rep.,Opt. Express, Opt. Lett.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出版英文专著1章节。 |
|
吴旭峰,博士,副教授。 1995年于国立华侨大学获电气技术学士学位; 1998年于国立华侨大学获物理电子学硕士学位; 2007年于东南大学获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激光器件、技术与应用,纳米光电子材料制备、特性与应用等方面研究。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项,专利三项,发表论文多篇。 |
|
宗慎飞,博士,副研究员,硕导。入选“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 2010年6月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 2014年11月于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专业为光学工程; 2014年10月就职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光子学中心。 研究方向为光学成像及其生物传感应用。在Small、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SCI收录论文。 |
|
伍磊,博士、副研究员、硕导。 2008-2012年,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 2012-2017年,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 2017-2020年,葡萄牙International Iberian Nanotechnology Laboratory (INL),博士后。 研究方向为生物光子技术与应用,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口头报告10余次。获江苏青年光学科技奖(2015)、欧洲科学与技术合作组织(COST)学术交流奖(2018)。 | |
张若虎,博士,讲师。 2006年6月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学士学位,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 2013年5月于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专业为物理电子学; 2013年6月就职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光子学中心。 目前的研究领域包括微纳光学材料及其生物应用、微波光子等方面。参加多项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在ChemPhysChem、Journal of fluorescence 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多篇。 |
|
|
|